安全問題,看似老生常談,卻猶如人們的“心頭刺”,很難徹底拔去。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食品樣品最近抽檢結果:223批次乳品中,光明乳業1批次酸奶不合格。對此,光明表示基本判定是物流、流通環節冷鏈問題導致。
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對食品的需求正走向高端消費市場,而因冷鏈問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卻屢見不鮮。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顯示,82%的公眾都高度關注食品安全,而38%的公眾在日常生活中“遭遇”過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問題頻頻敲響警鐘,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食品從生產制造、流通運輸,再到貯藏銷售,最終到達消費者的餐桌上,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有所保障。
長時間以來,食品物流問題一直是食品安全的“軟肋”。據了解,我國肉類在冷鏈條件下的流通比例約為20%-30%,果蔬的流通比例僅為5%,而發達國家冷鏈流通比例早已達到了95%-100%。由于冷鏈設施的不完善而造成的斷鏈現象時有發生,這也是大量食品安全隱患問題發生的源頭,而“斷鏈”造成的食品浪費更是不計其數。2015年,國家糧食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顏波曾提到,我國每年在農戶儲糧、倉儲運輸和加工這些環節導致的糧食損失浪費在700億斤以上,接近全年糧食總產量的6%。大量的浪費也意味著,生產這些食物所投入的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產資料等的無效消耗,以及溫室氣體額外的大量排放。
十二五期間,我國食品冷鏈行業發展迅猛,但因冷鏈流通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似乎并沒有減少。2016年,十三五拉開序幕,冷鏈行業的發展也將迎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國家發改委曾在十二五計劃中明確表明要增加1000萬噸食品冷庫,2014年已增長為3200萬噸,2015年預計全國冷庫的容量將達到3600萬噸,這為十三五期間冷鏈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制冷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國內貿易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孟慶國認為,在十三五期間,我國要將以冷庫為中心的建設向冷庫兩端延伸。其中包括農產品采摘后的預冷以及末端配送、消費,即冷鏈的全覆蓋。
未來,我國冷鏈建設將圍繞著食品供應鏈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在消費能力提高的同時,保障冷鏈物流水平的穩步提升至關重要。這也為十三五期間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