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需求的升級,生鮮電商發展勢頭迅猛,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商已接近4000家。生鮮電商被稱為電商行業最后一塊藍海市場,但卻苦于物流之困。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的兩組數據直觀地說明了這一問題,2015年全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560億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1283億元。生鮮電商的平均客單價是150元,其中物流履單成本占了50%。
5月18日,京東集團公布發展生鮮電商的多項舉措,其中投入100億元打造“三張網”,包括生鮮的冷藏冷凍倉配一體化網絡。目前京東生鮮冷鏈倉數量超過10個,全國超過3300個配送站,覆蓋北京、上海、天津等120多個城市。京東大力完善冷鏈物流網絡,也佐證了生鮮電商遭受物流之困。
物流難逾越之困
對于生鮮電商而言,商品可分為五個溫度區:常溫、恒溫(15℃~18℃)、8℃~15℃、0℃~8℃、零下18℃。溫度管控的建倉成本非常高。這對生鮮電商來說是個很難逾越的“坎”,在全國布局倉儲難上加難。天貓、京東、蘇寧在冷鏈倉儲方面的投入也正是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姚建芳認為,生鮮電商發展中存在生鮮產品難標準化等三個問題,其中倉儲數量與質量欠缺和冷鏈物流配送問題比較突出。
姚建芳介紹說,目前傳統的生鮮配送使用泡沫箱+干冰,成本高、難回收。京東的“自營配送員+可循環使用的專用冷鏈配送箱”的配送模式,將生鮮產品送達后進行回收,比較容易實現反向物流,節約成本。
一般生鮮電商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面臨末端配送難問題,無人收貨或代收貨容易導致商品變質,而多次配送增加了配送成本。與此相比,京東自建物流的配送體系利用自身的配送團隊,在確保有收貨人的前提下進行商品配送,既能確保準時送達,又保證商品的“鮮度”。
冷鏈成必爭之地
目前,我國大部分鮮活產品物流主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沒有形成連貫成形的冷鏈物流。非冷藏狀態下的散裝鮮活產品物流,在運輸、分銷和零售的多次裝卸搬運中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機會,降低了產品的新鮮度,降低了產品質量。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分析認為,在這尚不完善的生鮮物流配送體系中,冷鏈自然就成了生鮮電商的兵家必爭之地,京東、中糧我買網、菜鳥網絡等不斷加碼冷鏈物流。
為了盡可能地搶占這一市場,生鮮電商也都各自發力,尋找適合自己的路徑。如何確保最快的送貨速度、最佳的生鮮水果的保鮮質量等,都將是確保誰能笑到最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生鮮產品最主要的特質在于一個"鮮"字,從當前主流的生鮮電商物流配送時間來看,生鮮產品配送到當地區域最短的時間需要半天,而到附近的省市則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其"鮮"度的降低也導致了其根本競爭力的減弱。”莫岱青建言生鮮電商突圍的四個方向:冷鏈成生鮮電商的必爭之地、供應鏈是生鮮電商建立之根本、標準化管理是生鮮電商的支撐、價格與特色驅動生鮮電商發展。
生鮮產品是沒有被電商完全攻占的一個領域,究其原因,冷鏈物流投資巨大,生鮮產品很難實現標準化,上游供應鏈不易穩定。而生鮮產品也是電商的一片藍海,誰能有極大的耐心從基礎做起,立住腳,穩扎穩打,誰就是最后的贏家。
有數據顯示,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說1/4強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中被消耗掉了。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蔬菜水果可以一直處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溫狀態并形成一條冷鏈,水果蔬菜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有1%—2%。
冷鏈物流,這個話題很沉重,不管是對于發力生鮮的電商,還是物流行業。
國內:不完善 腐損率高
目前國內冷鏈的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我國人均冷庫面積及人均冷藏車數量都很少,2014年人均冷庫面積是0.058立方米/人,同期美國是0.357立方米/人。2014年我國公路冷藏車保有量為7.6萬輛,日本是15萬輛,美國是25萬輛。我國果蔬及肉類等食品冷鏈流通率在5%—25%之間,生鮮農產品大部分在常溫下流通,而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農產品及易腐壞食品的冷鏈流通率達到95%以上。
同時,國內冷鏈物流行業服務水平不高,運輸商品的腐損率較高,整個行業發展仍屬初級階段。2015年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藏運輸率僅分別為30%、50%和65%左右,腐損率分別為15%、8%和10%。
我國冷鏈行業發展還不均衡,行業集中度低,缺乏具有超強整合能力的巨頭。運營分散的現狀使企業各自為政,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進行優化調度,拖累了冷鏈物流行業整體盈利水平。據中國倉儲協會冷鏈倉儲分會統計,排名前十的冷鏈倉儲運營商2014年冷庫保有量為930萬立方米,占整個市場的10.5%;排名前30的運營商2014年冷庫保有量為1531萬立方米,占整個市場的17.3%。
國外:成熟 完善 損耗率低
20世紀50年代,日本蔬菜水果的篩選、定級、沖洗、預加工、包裝、預冷、冷藏、運輸和銷售冷鏈保鮮就已貫穿始終。之后,日本相關冷鏈的研究進一步提高,例如對于運輸中的溫度調控、濕度管理、低溫流通設施的建立以及冷鏈機械的開發等。農林水產省牽頭建立的低溫流通推進協會,制定了行業管理辦法和未來走向規劃,還規定了食品在低溫情況下流通的嚴格溫度環境范圍,使生鮮食品冷鏈保鮮技術進一步完善。
美國、德國和加拿大的冷鏈物流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在電子商務發展之前,現有的冷鏈物流就已經細化得非常完善,國家標準的嚴格執行,使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有了線下冷鏈物流的支撐,反過來更推進了電子商務的進步。
德國98%的生鮮農產品從原產地到加工廠再到銷售網點,全程都處在要求的溫度環境中,冷庫中的主要制冷設備完全通過電腦實現精細控制。生鮮蔬果100%實施分等級包裝方法,流通市場中所有的生鮮肉類都置放于相應的嚴格冷藏溫度環境里。
美國建立了蔬菜冷鏈流通體系,在比較完善的全國性的蔬菜生產分工體系上,建立了追溯系統和全程冷鏈配送,田間采后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超市冷柜——消費者冰箱。
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和積累,加拿大在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全過程實現了低溫控制,使得農產品在儲存、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降到最小,并有效降低了由此所引起的污染。加拿大最先建起一整套由空運、陸路、鐵道、水路多種途徑有機結合的復雜而高效運轉的綜合冷鏈物流體系,各種載體資源之間巧妙的整體規劃和組織協調,形成了高度發達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該網絡通過現代化的手段保證將加拿大的蔬果損耗控制在5%以內,其物流成本不到30%。
考察過國外生鮮市場的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生鮮事業部總裁王笑松感慨頗深:“國外很多農場,包括養殖、種植企業,他們的產品有很高的溢價,這背后是標準。我國生鮮產品的現狀是,沒有太多知名品牌,缺少標準。想要把好產品挖出來,必須深入調研,跟當地企業接觸、溝通,跟政府對接,找出最好的企業來幫助它成長,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但我認為非常有價值。”